本报记者 孔臻
一根根毫无生机的木头,一块块粗糙笨拙的石头,经过不断的打磨和雕琢,竟逐渐被赋予了灵气,焕发出光彩,成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省级劳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俞有桂一辈子与徽州三雕结下了不解之缘。
徽州三雕是指具有徽派风格的木雕、石雕、砖雕。2006年,其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徽州三雕主要用于民居、祠堂、庙宇、园林等建筑的装饰以及古式家具等工艺雕刻,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统制作技艺历来在民间建筑与雕刻行业中广为流传。其后却由于费时、费工、费料且刀法掌握困难,三雕技艺逐渐被排斥在应用范围之外,许多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
上世纪80年代初,俞有桂开始对家乡婺源古祠堂产生浓厚的兴趣。每当看到上面那美轮美奂的徽派建筑雕刻,他便产生无限遐思。“这么精美的建筑技艺我若学会该多好!”怀抱这样的理想,他前往当时的徽州工艺雕刻厂拜师,学习徽州木雕技艺,学成后又到福建浦城、广东顺德等木雕工艺厂继续拜师学艺。1988年,学成归来的俞有桂回到家乡,创办了婺源县华龙木雕厂,后又成立了婺源县华龙木雕有限公司。
学习徽州三雕首先要学会使用正确手法和刀法。俞有桂的工具箱里,密密麻麻摆放着用来雕刻的各种型号刀具,超过120把。对每把道具的用途,他如数家珍。在外人看来,年过半百的俞有桂对技艺追求几近苛刻。为完成一栋老房子的花雕木刻修复工作,他爬上数十米长的楼梯,用显微镜仔细观察上面的花纹线路,一呆就是数个小时,有时连饭都忘了吃。“艺术来不得半点马虎,只有精益求精,‘徽州三雕’才能焕发更大的光彩。”俞有桂说。数十年的勤学苦练,俞有桂迎来了事业的春天。2009年,俞有桂的砖雕《琴棋书画》,根雕《五福人生》、《和谐图》,木雕《加官进爵》、《八仙图》等“三雕”作品在上海世博会展出,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同年在参加中国第二届旅游美术作品设计(创作)大赛中,他的作品《艺术人参》荣获金奖、砖雕《吉星高照》荣获银奖。同时他还获得“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2012年6月,他又获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人“薪传奖”。2015年,他当选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理事,当年8月又当选为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木雕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是江西唯一一位当选人。
如今,一根根光泽全无的枯枝烂蔸,经过俞有桂精巧的双手,化腐朽为神奇,变成造型精巧、姿态各异、夺人眼球的艺术品。凭借神奇的技艺,俞有桂让徽州三雕名声大噪,他的作品不仅变成了源源不断的财富,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涉足这个“落寞已久”的行业。“作为一个非遗传承人,传承是我责无旁贷的使命。”俞有桂说。为把徽州三雕发扬光大,他以前每年最多带两三个学徒,现在要带上几十个甚至更多学徒,他已经先后培养了200多个木雕艺人。在他的带动下,目前,婺源县从事三雕行业的已达数千人,徽州三雕开始呈现出勃勃生机,在他手中不仅做成了品牌,还成就了一份代表当地文化特色的产业。
本文来源于上饶新闻网[www.srxww.com]